《中国健康经济评论2024》节选——放射性药物行业对抗肿瘤,放射性药物大放异彩

来源:产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心

建设单位: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深圳)

时间:2025-1-24

图片
刘沐芸
细胞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特约研究员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 副总编辑



摘要:放射性药物行业经历了一段低迷期后,近年来,因Novartis等大药厂的收购和投资,重新受到关注。2023年,Bayer和Eli Lilly等公司在该领域的收购行为,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发展。放射性药物的成功商业化依赖于完善的核药房网络,以实现“即产即送”的快速配送,满足其短半衰期的特性。放射性药物行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临床潜能和商业价值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链的完善,放射性药物有望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放射性药物;商业化;肿瘤治疗





一、产业背景介绍


曾几何时,大药厂都曾寄希望聚焦开发靶向放射性药物或者radioligand疗法,但收获甚微,以至于放射性药物的商业化逐渐式微,直至2017年、2018年,光景才重现。主要原因在于,这两年间Novartis花费了60亿美元收购了2个从事放射性药物研发的初创公司。这些收购引发产业界与投资界的关注,将这个收购比作“引发了放射性药物行业的催化连锁反应”。


目前,国内国际的放射性药物行业均呈现高度集中的发展态势,业界普遍看好,即便是2023年生物医药总体投资行情一般,但放射性药物行业,不乏获得非常可观的融资支持的公司,甚至有公司成功IPO。2023年,Bayer在放射性药物领域进行了收购,同年7月,Eli Lilly花费14亿美元收购Point Biopharma正式进入放射性药物行业,有一个进入Ⅲ期的治疗性放射性药物。


从放射性药物领域活跃的投融资活动,业界普遍看好放射性药物发展前景,认为放射性药物在给患者带来临床益处的同时也会带来商业价值。但放射性药物行业要从科学上的成功走向商业上的成功,还需要克服生产、配送及供应链的一些困难。


二、放射性治疗进入新时代,放射性同位素与靶向化合物结合


过去几十年,放射性疗法一直用于肿瘤治疗,但发挥治疗作用的射线是从体外发出的,需要“穿”过患者的皮肤、肌肉和骨骼到达癌变部位,因而同时会给接受放疗的患者造成一定的外伤或灼伤。


但,今天在临床大放异彩的放射性药物,是由产生放射性的分子,又称“放射性同位素”(Radioisotopes),结合靶向化合物形成的放射性配体药物(RDC),为偶联药物的一种。RDC一般包含四部分:放射性同位素、螯合剂(Chelator,负责稳定或“笼化”放射性核素,以防止核素在到达目的地之前伤及无辜)、靶向配体(Ligand,负责精准识别和结合肿瘤靶点)以及连接子(Linker,负责连接靶向配体和螯合剂)。


靶向化合物能引导放射性核素到达目标肿瘤细胞,与癌细胞上特定标志物或受体结合,结合后释放出放射性同位素,破坏并杀死癌细胞。相比于传统的肿瘤治疗,放射性配体药物具有精准靶向、杀伤力强、限制损伤周围组织等优点,对肿瘤治疗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一直在推进放射性药物的研究开发,虽然有些药物疗效不错,但针对的是一些罕见的肿瘤,因此未能引发产业界的关注和重视。这一现象在2021年发生了转变,这一年,Novartis在欧洲肿瘤年会上公布了Pluvicto治疗前列腺癌的Ⅲ期临床研究数据,该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从过去的平均11.3个月延长到15.3个月,这对没有其他有效治疗药物的前列腺癌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2023年,Pluvicto成了名副其实的“重磅炸弹”,上市不到2年就实现了超1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①,位列美国肿瘤治疗领域创新的三甲。业界普遍认为,放射性药物必将引领肿瘤治疗的下一波浪潮。


目前上市的主要治疗性放射性药,除了前面提及的Pluvicto、Novartis,还有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的Lutathera,这两款药都是基于同位素镥-177,这是一种β放射性粒子,能引起单链DNA断裂,患者通常需要在铅房内,接受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的医务人员为其静脉输注。输注后,患者需要持续独自待在铅房内,直至尿液中检测不到放射性元素。为了避免对身边其他人产生辐射伤害,有的甚至需要与亲属隔离几个小时或几天时间。虽然如此,但对患者来讲也是利远大于短暂独处的弊。


Convergent公司的CONV01-a,虽然也是针对前列腺癌的治疗,靶点与Pluvicto一致,但偶联了不同的同位素“锕-225”,这是一种α放射粒子。α放射性粒子能产生更高浓度的有毒射线,引发双链DNA断裂,同样无法去更远的地方,无法透过皮肤,甚至是一张纸就能阻挡,也因此,该药物对医护人员和患者都更安全,这样患者就能减少铅房隔离的时间,在接受治疗时,亲属可以陪伴,治疗后可以直接回家休息,不必像镥-177治疗那样,需要隔离。而亲人的陪伴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尤为重要,因为这些患者大多时日无多了。


三、放射性药物商业化成功的关键在于完善核药房网点


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较短,就好比抱着雪糕穿越沙漠。因而无法像其他药品那样提前大量生产以备临床需求,而是需要成熟、完善的上下游与“即产即送”的核药房网络以及时配送到医疗机构给患者即时使用。


曾经,生产与配送挑战也困扰着Novartis,尤其是Pluvicto的生产。由于Novartis在新泽西和意大利工厂进行质量改进,生产延期,Pluticto物流多次取消。经过几次产能的扩大,Novartis每周都能生产,目前该公司计划在Indiana扩建第三个生产设施,该设施投产后,预计在2024年,Novartis将能达到25万剂的年产能。目前,Novartis也有计划在中国新建生产配送设施,满足中国临床治疗需求。


放射性药物的采购、运输和处理与一般生物医药行业、生物技术领域的采购、运输等有着显著的不同。治疗性放射性同位素需要在特殊的核反应堆中产生,然后运到核药房,放射性同位素与靶向化合物完成结合,分装到不同的西林瓶或预罐装置中,通过质量测试后,放入具有屏蔽隔离功能的铅罐中,为即用型药物直接配送到医疗机构供患者使用。


放射性药物商业化成功的核心在于完善的快速、便捷的生产、分装和配送服务网点,又称“核药房网络”。一个核药房的辐射半径为150~200千米,分散建厂成为行业发展常态。由于放射性药物的给药窗口期非常短,且这些药物的生产分装也都是单人计量的形式,对能高效、快捷、便利地实现生产分装设施建设提出迫切的需求。


随着核药房建设审评审批权限下放到省市级,完善核药房网点的刚需和自建资金压力,引发了行业对能实现放射性药物全自动共线生产、分装的合作核药房的投资热潮。


细胞产业国家工程中心先进智造平台针对传统人工或半自动生产方式的产线利用率低、职业暴露风险高、风险控制代价高昂的问题,以数智技术实施解决方案。极大解决了放射性药物半衰期短、辐射性强导致的从业人员短缺等产业挑战,满足放射性药物单人剂量快速、精准分装并及时配送至临床医院的发展需求。


四、放射性药物临床潜能引发的产业新前景


除了前面提到的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放射性药物治疗其他的肿瘤的潜力如何,肿瘤对放射性药物如何应答,会产生耐药性吗?从放射性药物的作用机制来讲,产生耐药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其作用机制是打断DNA的单链或双链。


目前,放射性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通常是用于二线治疗,也就是患者在接受常规的化疗无效后,才会考虑用放射性药物。但,2023年10月召开的欧洲肿瘤年会上,Novartis发布的临床研究表明,相较于化学治疗作为一线标准方案,一线应用Pluvicto治疗能将患者的复发风险降至50%以下。


医药公司目前正在探索放射性药物治疗其他肿瘤的潜能,比如,肺癌、乳腺癌、结肠癌、肝癌、肾癌,以及肉瘤和间皮瘤的可行性。放射性药物发展的浪潮正向我们走来,我们能抓住这次发展机遇吗?


参 考 文 献


[1] 氨基观察. 一款药物爆品的诞生,Pluvicto崛起启示录—Pluvicto为什么会成功?这种成功又能否复制?[EB/OL]. 2023-07-26.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9809609.html.

[2] 郭婷. 放射性药物研发方兴未艾[N]. 中国医药报,2024-06-04(1).

[3] 孙得洋,贾娟娟,黄海伟. 2011-2022年FDA批准的放射性药物及其在国内的应用现状[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23,33(9):679-695.


本文摘引自《中国健康经济评论2024》

—————————————————

往期精选一

2021年—2024年


点击查看更多>>沐芸观点<<

往期精选二

2019年——2020


沐芸观点(1)|运动使人年轻吗?

沐芸观点(2)|从神经生理学角度看公共卫生决策难题:蚂蚁还是蚱蜢?

沐芸观点(3)|美国疫情防控窗口错失的启发: 管理中的防微杜渐

沐芸观点(4)|ASCO2020年会概要

沐芸观点(5)|改变世界的生物革命

沐芸观点(6)|新冠病毒是如何攻陷人体免疫系统的?

沐芸观点(7)|当资源不足时,可能缺的不是资源本身,而是思路

沐芸观点(8)| 细胞产业新基建——“1库1中心1平台”国家网络

沐芸观点(9)|COVID-19挑战的是免疫力 是否“召能战、战必胜”

沐芸观点(10)|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队介绍

沐芸观点(11)|如何用大规模标准化流程实现个体化治疗

沐芸观点(12)| 疫情启示:下次疫情,我们如何应对?

沐芸观点(13)| 总书记点名的干细胞如何用于新冠肺炎治疗?

沐芸观点(14)| 紧急状态下,体恤治疗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沐芸观点(15)| WHO认为新冠疫情还不符合大流行“蔓延国界”的特征

沐芸观点(16)| 从首例新冠患者个案看美国疫情防控启动机制

沐芸观点(17)|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介绍

沐芸观点(18)| 2019年——国际再生医学产业年

沐芸观点(19)| 日本小记

沐芸观点(20)| 生物样本库在妇幼健康领域的应用展望

沐芸观点(21)| 刘沐芸:第三方细胞质量检测平台的职能和能力

沐芸观点(22)|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沐芸观点(23)| 刘沐芸:生命健康产业——深圳的机遇与挑战

沐芸观点(24)| 诺贝尔奖的成果转化

沐芸观点(25)| 刘沐芸:干细胞临床研究中企业的机遇与责任

沐芸观点(26)| 5问医学人工智能,是否在“裸泳”?

沐芸观点(27)| 国家采购,看看德国怎么做的:控制药价,保障供应

沐芸观点(28)| 数据标准——真实世界证据支持药物研究的基础

沐芸观点(29)| 创新科技成果构建细胞治疗有效性指标评价体系

沐芸观点(30)| 国家卫健委新规下的细胞治疗未来走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