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经济评论2024》节选——运动对健康与体重的影响

来源:产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心

建设单位: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深圳)

时间:2024-12-18

图片
刘沐芸
细胞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特约研究员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 副总编辑


摘要:一项为期10年的大型研究为我们绘制出一幅清晰的运动影响全景图,性别差异带来的运动效果存在较大区别。虽然运动不一定能带来很好的减重效果,但运动的益处还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还是应选择适合的运动,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关键词:运动减重;性别差异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可运动有益健康,但在科学上,从分子水平解释为什么运动有益健康,并不是很清楚。为了在科学上回答这些问题,一项为期10年的大型研究于2015年开始,通过评估运动对大鼠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于2024年5月1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研究文章(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Multi-omic Response to Endurance Exercise Training)。该研究由运动分子传感器协会(The Molecular Transducers of Physical Activity Consortium)发起,该协会由来自斯坦福大学、MIT布罗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学的科学家组成。


研究项目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揭示耐力运动在器官水平对大鼠健康的影响。6个月的大鼠在小型跑步机上连续训练1~8周,在最后一次运动后的2天,研究人员测量大鼠19个器官和组织的分子应答。研究人员用各种不同的分子分析方法开展了1.15亿项测量分析,不能不说是数量惊人,目的是希望看到运动给机体带来的变化。


与没有进行运动的同年龄段、同性别的大鼠组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运动的大鼠免疫应答、代谢、压力反应以及线粒体途径均被激活,小肠、心脏以及大脑的免疫相关通路呈现提升趋势。对于在训练早期进行分析的大鼠,发现肾脏中肌肉蛋白周转增加的标志物,以及更高的皮质激素水平,这可能与训练带来的生理压力相关。


这项研究为我们绘制出一幅清晰的全景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运动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什么?


研究还发现,不同性别对运动的反应也不一样。经过同样的训练,8周后,雄性大鼠的最大摄氧量提升18%,雌性大鼠提升16%;雄性大鼠的体脂下降了5%,但肌肉量没有显著的变化。在运动4周和8周后,雌性大鼠的体脂没有显著变化,但不运动的雌性大鼠的体脂增加了4%;体重方面,不论运动与否,雌性大鼠的体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雄性大鼠的体重变化不明显。怪不得我经年累月地训练,体重不降反增呢。


在大鼠的研究基础上,该研究团队的下一篇文章将研究人类对耐力和阻力训练的反应,会分析血液、肌肉和脂肪组织等的变化,预计明年发表。看人类对运动的反应与大鼠对运动的反应是否类似,如果具有相似性,则大鼠的研究发现可以直接用于指导人类运动。帮助我们理解,运动能调控哪些生理通路,了解哪些疾病与运动有关。


可以想象,随着我们对运动的生理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未来临床医生的处方中,可能不再仅仅是药物治疗,还可能研究出运动干预方案以治疗特定的疾病,比如,与代谢相关的非酒精脂肪性肝病、炎症性肠炎和心血管疾病等。


换个角度来看,虽然不能减重,但运动能让我们更聪明。另一项研究(Exercise Plasma Boosts Memory and Dampens Brain inflammation via Clusterin)发现,大鼠定期的运动会显著改善大脑认知功能,促进大脑更多的血液流动。更多神经元具有更好的导航能力和记忆。因此,虽然不能减重,但运动的益处还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还是应选择适合的运动,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参 考 文 献


[1] 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multi-omic response to endurance exercise training[J].Na- ture,2024,629(8010):174-183.

[2] TAKUO N,TOMOYASU I,MASAYOSHI O,et al. Regular exercise behavior is re-lated to lower extremity muscle strength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Data from the Multi-enter Survey of the Isometric Lower Extremity Strength in Type 2 Diabetes study[J]. 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2018,9(2):426-429.

[3] MINSUN K,KYUM S K. Genetic approaches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individual var- iation in cardiac structure,function and responses to exercise training[J].The Kore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 pharmacology:Official journal of the Korean Physiological Society and the Ko-rean Society of Pharmacology,2021,25(1):11-14.

[4] MARCEL M,SANJANA B,PRASAD M Y,et al.Novel generation of FAP inhibitor-based homodimers for improved application in radiotheranostics[J].Cancers,2023,15(6):1889- 1889.


本文摘引自《中国健康经济评论2024》

—————————————————

往期精选一

2021年—2024年


点击查看更多>>沐芸观点<<

往期精选二

2019年——2020


沐芸观点(1)|运动使人年轻吗?

沐芸观点(2)|从神经生理学角度看公共卫生决策难题:蚂蚁还是蚱蜢?

沐芸观点(3)|美国疫情防控窗口错失的启发: 管理中的防微杜渐

沐芸观点(4)|ASCO2020年会概要

沐芸观点(5)|改变世界的生物革命

沐芸观点(6)|新冠病毒是如何攻陷人体免疫系统的?

沐芸观点(7)|当资源不足时,可能缺的不是资源本身,而是思路

沐芸观点(8)| 细胞产业新基建——“1库1中心1平台”国家网络

沐芸观点(9)|COVID-19挑战的是免疫力 是否“召能战、战必胜”

沐芸观点(10)|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队介绍

沐芸观点(11)|如何用大规模标准化流程实现个体化治疗

沐芸观点(12)| 疫情启示:下次疫情,我们如何应对?

沐芸观点(13)| 总书记点名的干细胞如何用于新冠肺炎治疗?

沐芸观点(14)| 紧急状态下,体恤治疗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沐芸观点(15)| WHO认为新冠疫情还不符合大流行“蔓延国界”的特征

沐芸观点(16)| 从首例新冠患者个案看美国疫情防控启动机制

沐芸观点(17)|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介绍

沐芸观点(18)| 2019年——国际再生医学产业年

沐芸观点(19)| 日本小记

沐芸观点(20)| 生物样本库在妇幼健康领域的应用展望

沐芸观点(21)| 刘沐芸:第三方细胞质量检测平台的职能和能力

沐芸观点(22)|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沐芸观点(23)| 刘沐芸:生命健康产业——深圳的机遇与挑战

沐芸观点(24)| 诺贝尔奖的成果转化

沐芸观点(25)| 刘沐芸:干细胞临床研究中企业的机遇与责任

沐芸观点(26)| 5问医学人工智能,是否在“裸泳”?

沐芸观点(27)| 国家采购,看看德国怎么做的:控制药价,保障供应

沐芸观点(28)| 数据标准——真实世界证据支持药物研究的基础

沐芸观点(29)| 创新科技成果构建细胞治疗有效性指标评价体系

沐芸观点(30)| 国家卫健委新规下的细胞治疗未来走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